從小到大,最常吃的早餐就是油條和豆漿。一碗豆漿,兩根油條,再來一小碟老咸菜,這個早餐就打發了。各種的油炸食物里,要說油條怎么個好還不好一下子說清,油條要吃剛剛出鍋的,嚼上去會“吱喳”有聲,概因為其脆,而里邊又是松軟的,有人喜歡一手持油條一手持筷子,把油條在豆漿里浸浸吃吃,再就一點點咸菜絲,這種吃法有點委屈油條,油條就是要吃那種口感,油條有特殊的香氣,其實是明礬的味道,做油條離不開明礬,離開了明礬就不蓬松,一般來說北方的油條要比南方的油條好一些,南方許多地方的油條只堪稱之為油棍兒,既細且硬。而這次去泉州,吃早餐的時候卻看見了好油條,既粗且大,便不免一連吃了許多根,就豆腐腦,很香。一般來說,吃油條都要到早點攤子上去,在家里炸油條,不是沒有,但很少,首先要支一口比較大的鍋,還要放許多的油,很不方便,汪曾祺先生說他會用油條做一道菜,就是把吃剩下的油條切段,里邊塞那么點餡子下鍋再炸,炸好便吃,又脆又好。而這道菜實在是家常,幾乎是人人都會做,只要你肯做,但切成段的油條里最好塞雞蛋和韭菜做的那種餡子,做這個餡子不能用素油,素油很難使餡子團在一起,最好用豬油炒雞蛋,炒好了雞蛋再把切好的韭菜拌進去,因為豬油的緣故,這樣拌出來的餡子會抱成團才好塞到油條里邊去,一段一段的油條塞好餡子后還要在面糊里拖一下,面糊不能太稠,做這種面糊的時候要打顆雞蛋在里邊,拖了面糊的油條下鍋炸才不至于把里邊的餡子給炸出來,這個菜味道說不上太好,但也不錯,吃的時候照例“吱喳”有聲,很是熱鬧。有見喝皮蛋粥的,把油條切碎放在粥里,味道也不錯。而如果喝那種白粥,把油條一小段一小段地放粥里完全泡軟了,是另外一個味兒,也不能說錯。
油條在中國,是極為普及的食品,一般都用來做早餐,中午飯和晚餐吃油條的就很少,但不是沒有。油條之所以叫做油條,是因為它就是那么一條,既經油炸,便被稱之為油條,這本不難理解,但在中國民間,有句接近罵人的話就是“老油條”,常見一個人罵另一個人:“你這個老油條!你這個老油條!”而如果細細地分析起來,誰也說不好“老油條”這三個字什么意思。一種解釋是油條炸老了,又黑又硬,再一種解釋呢——好像根本就不可能會有另一種解釋。而相對而言,既有老就有嫩,如果說老油條不好解釋,而嫩油條這一說法就更站不住腳,有些中國話,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。
早上起來,我如果去跑步,便一定要吃油條,還一定要剛出鍋的,在鍋邊守著,等它熱騰騰地現炸出來,再要一碗豆腐腦或白粥,當然還要有一小碟咸菜絲,黑乎乎的那種,俗稱“棺材板”,就這樣的吃法,幾乎天天如此,多少年下來,居然還沒有吃膩,時間長了不吃,還會想念,還會覺得不自在。
想念油條,這像什么話?。ㄍ跸榉颍?/span>